总结计划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大厅 > 总结计划
关于印发《2007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8-09-03 来源:市经贸委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县(市、区)经贸局,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经发局,委各处室:

现将《2007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联系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2007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嘉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附件:

2007年经贸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思路

 

2007年全市经贸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积极推进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全市工业经济和商贸流通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2007年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现价总产值3338.59亿元,同比增长25.7%。规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1021.89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工业增加值856亿元,增长16.1%,继续保持增速领先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74.3亿元、利润163.2亿元,分别增长30.2%和32.6%。规上工业十一项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233.05分,同比提高19.54分,首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上工业利税、利润增幅均高于产值增幅,企业效益继续向好。

2、新兴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5.5%和38.8%,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分别提高1.6和0.5个百分点。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重工业占比提高1.3百分点,产值占全市比重已超45%。

3、工业投资量质同步提升。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累计完成495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年度目标的10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上升到55%。

4、工业创新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9.84亿元,同比增长35.9%;新产品产值达693.42亿元,同比增长52.1%;规上企业科技活动费支出达26.14亿元,同比增长47.9%。

5、内资引进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引进内资项目1159项,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18.6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85项,项目总投资358.6亿元。从项目结构看,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占41.7%。市外银行年末贷款余额104.86亿元,授信额度149.5亿元,同比增加26.2亿元

6、节能降耗势头向好。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4%,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同比下降6%以上。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7、商贸流通业增势强劲。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2亿元,增长16.6%;各类专业市场成交额增长16%;全市53个镇开设连锁超市75家,覆盖率达100%,提前一年半完成省定目标,开设行政村连锁便利店425家,完成省经贸委下达目标;全市县城以上定点屠宰率达100%,乡镇达95%,超额完成全省目标。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1、完善政策体系,推进发展氛围不断浓郁

围绕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新型工业化战略作为“工业立市”战略的提升和延续、作为工业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结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趋势,梳理完善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和引导。我委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对前几年政策措施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要求,今年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调研起草了《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产品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快工业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目标、新重点和新保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优化投资结构,推进工业结构不断升级

一是推进重大项目有新举措。按照“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要求,对重大项目推进实行分级负责制,105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由市负责跟踪推进,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由县(市、区)负责跟踪推进,市经贸委每月对全市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同时通过《嘉兴经贸》内刊开辟的“工业投资动态”宣传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落实市有关领导对重大项目协调的意见,定期召开项目专题会议进行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二是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有新办法。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重大工业项目制度,挑选了96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由32位市级领导每人联挂3项,定期帮助企业协调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委积极跟踪落实市有关领导对重大项目协调的意见,做到措施抓落实,情况抓反馈。

三是探索工业用地保障有新进展。今年是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的第一年。为了保障重大工业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全市各级经贸部门在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既能满足招拍挂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工业供用地路子,抓住机遇,用足政策,在上半年就落实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用地,从而为全年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开工打下了良好基础。围绕项目推进,积极探索部门联动、审批联办、信息联享的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审批时限。

四是工业结构调整有新实效。把淘汰落后工作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相结合,把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相结合,把有效利用资源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明显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成效显著。建立对淘汰落后产能现状情况的基本数据资料,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落实工作任务,推进淘汰进度,加速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2007年列入省政府(第一批)关停计划的小钢铁、小火电、水泥机立窑关停淘汰目标顺利完成,淘汰小钢铁企业14家,关停小火电装机容量14.61万千瓦,水泥机立窑全部实现关停。民生工程“两源”整治取得实效。7家企业完成关停,3家企业完成异地改造,32家企业完成达标整治,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

3、增强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一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我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浙江禾欣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成为我市首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累计达31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其中行业技术中心2家,累计达114家,其中行业技术中心9家。                

二是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 为推动我市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更好地发挥本地高校资源的作用,与嘉兴学院、嘉兴市机械工程协会联合举办嘉兴市机电企业-嘉兴学院产学研合作活动。组织发布了207项清华大学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最新科技成果。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型合作,着手制订《嘉兴市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管理办法(试行)》,对与高校、研究所共建研发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等紧密合作型企业给予支持。

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22项,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项目6项,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计划12项,112个项目通过省工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备案。共有40个项目列入市区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项目总投资为1.29亿元,项目完成后预计新增产值6.75亿元,新增利税1.1亿元。

四是品牌培育取得新硕果。全市新增中国名牌10家,中国驰名商标29家;国家与省级有关组织、部门授予的区域品牌累计达20家,新增5家。

4、集约利用资源,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节能降耗大力推进。围绕《关于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节能降耗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层层落实责任。与各县(市、区)、嘉兴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及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强化考核“一票否决”和首长问责意识,建立了领导联挂重点耗能企业的工作制度。突出重点工作。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动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能耗行业节能,狠抓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节能。高度重视结构调整促节能和技术进步促节能,全年累计各项节能降耗技改投资项目突破100亿元,变频调速技术、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在全行业推广。提高监管水平。开展能源监测审计工作,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目前市级及各县(市、区)都建立了节能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改项目。转变增长方式。一方面制订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准入关;另一方面加快现有高能耗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步伐。积极培育太阳能光伏电子产业集群,加大力度开发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展秸秆、污泥等的综合利用。强化节能考核。加强节能减排督察,落实节能考核体系,制订了《节能降耗工作考核办法》、《嘉兴市节能降耗工作应急预案》,实施能耗指标定期公布制度,努力营造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良好氛围。

二是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认真贯彻《嘉兴市关于推进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组织实施《嘉兴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今年完成6个循环经济试点镇(街道)、6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3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组织实施50项工业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积极拓宽资源综合利用范围。指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全市已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131家,有力地推动了资源利用循环链的形成和发展。加大清洁生产推动力度。今年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的第一年,制订《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全年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11家。

5、创新服务平台,推进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工业园区功能。继续开展达标升级创建活动,制订出台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组合区试点方案,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发展机制。全市乡镇工业园区新增开发面积18962亩,累计进区企业8809家;新建标准厂房15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42亿元。

二是推进担保体系建设。推行担保机构资信评级制度,制订出台《加强金融与担保机构互利合作的指导意见》。全市新建担保机构14家,累计达55家;新增注册资本2.9亿元,累计注册资本 8.8亿元。

三是开展企业创业辅导。按照省“关于深入推进全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全市范围开展创业辅导活动进行部署,同时支持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开展创业辅导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开展创业服务,目前已整合创业辅导、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法律服务等70余家社会中介力量,并将其信息在嘉兴市中小企业服务网上公布。

四是加大培训培养力度。制订《嘉兴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利用企业经营管理学院教育平台开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全市经贸系统开展各类短期适应性培训43期 ,3850人次参加;专题讲座、网络教育培训5500人次参加;一年期以上高层次培训353人次参加;国际合作培训(含境外学习考察)105人参加。

6、开拓城乡市场,推进流通业态不断创新

一是民心工程顺利推进。全市53个镇开设连锁超市75家,覆盖率达100%;开设行政村连锁便利店425家;全市县城以上定点屠宰率达100%,乡镇达95%,全面完成省经贸委下达的目标。

二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有序展开。 全市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22178人次,查获各类违法违规案件310692个,立案16714件,涉案金额38073万元,其中重大案件立案1393件,捣毁窝点292个。

三是市场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市确定了38家市场运行监测样本企业,建立了猪肉市场价格每日报告、生活必需品节假日日报表等制度,为及时监控市场变化,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健全了市场供应应急体系,制订下发了《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猪肉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储备制度。

四是专项整治全面落实。开展了以屠宰场、猪肉、兴奋剂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全市累计组织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1045人/次,对50个重点区域开展了整治,对53家屠宰企业进行了全面检查,首次实行了不合格肉品召回登记制度,全市经贸部门与53家生猪屠宰企业签订了《猪肉质量安全承诺书》。

二、2008年工作思路

(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为主线,坚定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创业创新。围绕创业创新,强化服务,改善环境,集聚要素,增强活力,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二)预期目标

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5%;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增长13%;

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增长15%;

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引进内资超100亿元;

十一项综合指标得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4%。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营造发展氛围,力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充分认识工业经济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竞争中的战略性地位。当前,工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仍然明显,无论从拉动增长、增加税收还是其它方面,工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主贡献。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工业进一步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在工业发展理念、工业管理方式创新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把“全民创业、全面创新”贯穿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全民创业、全面创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但经济是重点,在经济领域中工业经济又是创业创新的主战场。因此,工业经济遇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更要在创业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在创业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特别是激发广大公民的创业热情,加快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创业主体的培育、创新平台的建立和创业文化的培育等。

三是齐心协力推动工业经济, 发展。要进一步整合各类资源,合理资源配置,保障政策落实。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各方面要素的支撑,原有的政策要素、财政支持要素要加快整合、合理配置。现阶段仍然要保持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并且适当有所增加。在原有工业发展资金的基础上,通过财政预算新增一块,工发资金配套一块,建立装备制造业专项资金,加快推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各类涉工资金要进一步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测。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由大变强”的新阶段,因此,要更加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工作,高度关注宏观调控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加强对解决问题对策措施的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发展做好预警、预测服务。

2、注重培育品牌优势产业,精心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围绕提升传统核心产业、培育新兴核心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在继续推动纺织、皮革、服装、化纤等传统产业做强的同时,要对有发展潜力的光机电、太阳能、汽车配件等产业做好引导和扶持,加大力度整合产业资源,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和集群,在产、供、研、销等方面形成组合优势,做大新兴核心产业。

二是继续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总结我市前几年发展特色经济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的办法和措施。特别是要结合我市近两年正在崛起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玻璃纤维、特种紧固件、节能环保设备等产业,加以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大培育力度,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基础也比较薄弱,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有的份额还比较低,这也是我市产业层次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结合我市实际,突出重点,扶优扶强,落实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通过对装备制造业的培育发展,推进我市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是着力培育区域品牌。以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体现特色原则,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发展和保护一批区域品牌,以区域品牌带动优势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区域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3、加大工业挖潜改造力度,确保工业投资平稳增长

一是明确工业投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确定为“1234”工程:围绕一个目标,即:工业生产性投入增长1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7%以上;突出二个重点,即:工业生产性投入向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重点行业倾斜;注重三个引导,即:注重对“节地挖潜投资”、“节能减排投资”、“创业创新和集聚集约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投资”三种类型项目的引导;抓好四个一批项目,即:排出“零增地”、“创新成果产业化”、“存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四个专项,作为全年项目推进的重点。全面开展专项调查摸底,通过分析排摸,有计划、高效率地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继续确定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计划,按照“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原则,分解落实年度进度和推进计划,通过领导联挂、现场协调、主要领导定期听取情况,加强督查和考核等措施,切实加快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建设进度。引导低效利用土地的劣势产业进行战略调整,打好结构调整主动仗。

二是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一方面把十分有限的增量资源要素,优先保障滨海新区、各省级开发区、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以及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建设需求,确保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增量资源的最大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对产业集聚的指引导向和产业布局的研究规划,强化对存量资源的调控,引导企业加快实施内涵式技术改造和“腾笼换鸟”项目,探索工业资源盘活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激发企业不断提高单位资源要素的产出率,使存量优化提升项目逐步成为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三是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实现量质同步提升。要结合工业用地项目预审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准入评估制度,禁止限止类产业和高能耗、重污染、低回报项目的实施;要结合工业用地的复核验收要求,探索促进工业投资项目如期按计划实施的办法。按照“增量抓战略调整,存量抓优化提升”的原则,努力提高节地型技改项目投入的比重、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投入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投入的比重,使我市工业投资项目的质量再上台阶。研究制订落后生产能力淘汰目录,进一步加大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的淘汰力度。加快实施“腾笼换鸟”,盘活存量资源,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前两年市区工业危险源、污染源整治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础上,逐步将整治工作向商贸流通业等三产延伸。认真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的依法关停工作,逐步把整治的范围拓展到所有行业和企业,充分运用资源配置手段,加大推进力度,切实抓好督查,着力缩减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产能。

四是转变招商观念,树立选商引资理念。内外资引进工作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突出产业链招商,突出大企业招商、突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招商。要抓住我市各级各类工业区(工业功能区)完善提升的时机,把与我市已有优势产业有关联的项目,以及我市列为重点发展的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节能产业等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突出绿色招商、链式招商。

4、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潜能

一是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把嘉兴建设成为浙江区域创新副中心的目标,从重视高新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着手,使经济增长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新产品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企业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组织机构——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在政策、经费上予以优惠,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开发支出比例,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二是探索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特色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着力构建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所在地政府、行业协会等牵头创建行业技术中心,构筑为特色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是推进更加紧密的“产学研”联合。在进一步扩展与大院名校合作沟通渠道、为校企牵线搭桥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学研合作层次,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参与我市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共建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特别是要利用好、发挥好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等已落户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做好项目的对接和信息沟通,强化企业产学研深度合作管理,推进科研成果在我市的加速转化和应用。

四是开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攻关工作。加强与上级以及本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各种信息,指导企业积极开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强对产业损害预警的培训协调。

5、切实推进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加强领导,着力构建节能降耗工作新格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目标责任;政府机关率先垂范,大力推进政府机构节能工作;加强宣传教育,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节能宣传月”活动。

    二是重点突破,着力强化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新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十大节能工程的实施;大力推动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化纤、纺织等高能耗行业节能;狠抓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积极创建百家节能示范企业;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建筑、交通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节能。

三是强化导向,着力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新技术。加强节能科技攻关,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提高节能技术水平;推动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替代落后的生产工艺装备,积极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步伐;积极构建各类平台,加快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推进节电、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适时组织全市性的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展示会;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大力培育和引进节能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合同能源管理。

四是抓实管理,着力提升节能降耗监管工作新水平。强化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认真落实《节约能源法》(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省里出台的相关法规,加大节能监察执法力度;加强节能行政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节能监测中心作用,加强节能的日常监察、监测工作,逐步使节能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强信息化建设,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节能降耗监控中,提高节能管理效率和水平;健全统计台帐,做到依法统计、规范统计,继续实施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和节能表彰奖励制度。

6、继续完善经济发展平台,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一是围绕产业共兴,提升工业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在继续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标准厂房、中小企业创业中心建设的同时,把工业功能区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到完善功能、强化管理、培育特色上来,从量的扩张逐步转向质的提升,转到培育产业集群集聚上来,转到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上来。努力协调统一各工业功能区的产业政策,集中资源和要素,围绕产业链构筑、产业组织结构完善、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形成区域内产业合作、产业互补、联动发展的分工协作体系,使每一个工业功能区逐步成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积极探索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的互动机制,形成一批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组合区。

二是培育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在出台政策意见和建立专项基金的基础上,鼓励创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扶持各类重点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新型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继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完善对担保机构的激励措施,为缓解中小企业创业难、融资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是构建创业辅导体系。力争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一家以上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辅导机构,不断充实和扩大创业指导师,组织创业指导师举办创业辅导讲座、沙龙、培训,以及开展对微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项培训,根据企业需求进行现场咨询、诊断和指导。利用市中小企业服务网这一信息传递载体,根据小企业创业创新需要,进一步丰富网站各栏目内容,在“创业导航”栏目的基础上,开设创业政策和信息专栏,发布创业案例、投资信息、市场行情、项目推介、技术进步、外经外贸和劳务供求等有关资讯,增强中小企业服务网的实用性和服务功能。同时,为更好的激励中小企业经营者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建创新型企业,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百家小企业管理评价活动”,通过评价、诊断活动,为广大中小企业创新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提高现场管理、综合管理和管理创新的能力树立一批管理示范企业。

四是巩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发挥市金融服务办在银企间的桥梁作用,努力引进市外各类银行和邮政储蓄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加大引进信贷资金的力度,深化与市外各类银行的合作方式。推动金融机构为小企业融资贷款。建立微小企业信息库,按照《浙江省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试行办法》,开展对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会同邮政部门积极做好邮政助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小额贷款工作,千方百计破解融资难题。

7、大力推进传统商业转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业转型提升。重点放在优化流通结构、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产业层次上。要切实抓好重点商贸企业、重点流通示范社区和重点商业品牌的培育,通过重点流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挥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重点流通示范社区的培育,营造流通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氛围;通过流通品牌培育,提升流通业的发展内涵,不断提高流通业的综合竞争力。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全面完成省、市提出的乡镇连锁超市全覆盖目标的基础上,着重做好“深化、巩固、拓展、延伸”文章,巩固已经开设的连锁店,努力做到力度不减、政策不变、工作不松,推进连锁向村级延伸,尽快实现镇镇都有连锁超市,中心村有连锁便利店的目标。

二是认真抓好生猪屠宰管理。通过责任分解、工作重心下移等措施,加快实现管理制度化、台帐化、透明化;加强定点屠宰场管理制度建设,继续实行对屠宰场考核管理,实现管理和操作程序同步规范;进一步整合屠宰业,推动屠宰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创新零售终端销售模式,大力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品牌企业实行鲜猪肉直营连锁,确保消费安全。

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突出区位优势和产业集聚力着手,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研发、物流、设计、创意广告、采购、会展、咨询、教育等生产性服务行业,构建产品平台和创意产业园,依托嘉兴港等重大交流枢纽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是要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的商务信息平台,以配送连锁经营为主的物流配送平台。二是要培育一批现代生产性服务企业,重点扶持工业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为主、以产品贸易批发为主和以运输仓储等专业服务为主的配送企业。通过多渠道投资、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采购、配送的产业群。三是拓展会展商务服务业。大力招展引会,高质量办好若干个专业性品牌展会,创建一批代表嘉兴形象的品牌会展项目,完善会展业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员队伍,为我市会展业的健康发展营造环境。

8、着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引导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全面推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体系运行机制,切实把评价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评价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市政府负责对县(市、区)政府及全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评价,县(市、区)负责对规模以上的亿元以下工业企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在市级新闻媒体上公布。开展各种创业先进评选活动,探索将新增工商户数、注册资本增量等指标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通过强化考核,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是切实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继续做好节能目标责任书签订工作,层层落实责任,严格执行节能降耗“一票否决”制度和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同时,加大考核力度,严肃工作纪律,鼓励引导企业千方百计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对没有按期完成的,在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处罚。

三是建立工业项目准入评估制度。研究出台工业项目准入评估办法,加强对工业资金投向的引导,严格工业项目准入管理,从产业导向、产业集群、集约用地、环境影响、综合能耗等方面对全市拟建项目进行评估,从源头上抓好项目准入关,努力改善投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