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大厅 > 总结计划
2013年度嘉兴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发布日期:2014-02-20 来源:综合处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3年度嘉兴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2013年,嘉兴工业经济运行经历了复苏企稳、稳中有进、增速趋缓、稳中向好的过程,全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实现6780亿元和1206.5亿元,增幅均为11.5%,增幅均列全省第二位,总产值增幅排名比上一年前移了四位,增加值增幅排名比上一年前移了三位;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860亿元,增长15.8%;实现利税总额560.0亿元,增长27.8%,其中利润340.1亿元,增长31.1%。但我市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工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提质量、增效益,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二)国内销售推动力有所提高。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销售产值为6617.4亿元,增长11.2%,增幅比上一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销售产值5230.8亿元,占全部销售产值的比例从上一年的77.6%提高到2013年的79.0%,国内销售产值增长对全部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0.0%。分月度看,每月的销售总量较为稳定,但增速趋缓。

(三)企业效益恢复性增长。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40.1亿元,在上一年同期下降10.8%的基数上同比增长31.1%,利润总额超过2010年水平。主营业务利润率为4.3%,比上一年高出0.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省平均0.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691家,同比下降9.4%,亏损企业亏损额26.2亿元,同比下降25.1%。


(四)结构调整稳中有进。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26.3亿元,增长21.5%,增幅比上一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2.6亿元,增长25.0%,增幅比上一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1.9亿元,增长10.3%,增幅比上一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全市完成技改投资563.4亿元,增长15.8%,占全部投资的63.1%。

二、2013年重点行业运行情况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制造业行业18个,超500亿元制造业行业3个,分别为纺织业、化学原料和化学纤维。

表一  2013年嘉兴市超百亿制造业行业主要指标一览表(亿元,%)

行业名称

工业总产值

工业销售产值

工业出口交货值

工业增加值

累计

增长

累计

增长

累计

增长

累计

增长

1

纺织业

845.1

10.1

815.2

10.2

183.3

12.5

146.8

9.5

2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92.3

35.5

780.3

36.1

90.6

29.9

118.2

49.8

3

化学纤维制造业

522.1

4.9

516.1

5

38.2

4.1

45.7

17

4

纺织服装、服饰业

385.2

4.5

370.7

3.2

205.4

2.9

103.5

3.2

5

通用设备制造业

355.3

1.5

343.9

-0.5

96.4

-9.1

59.6

5.1

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53.1

25.5

340.0

22.7

20.5

10.3

25.9

34.9

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342.6

-0.2

328.0

-0.7

117.9

-5.5

60.2

4.9

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331.1

9.7

324.9

10.3

122.8

-5

57.6

9.9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86.0

9.4

278.6

9.3

51.3

6.4

58.3

11.5

10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75.8

4.4

274.8

4.7

69.0

1.5

51.2

8.8

11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68.4

24.2

259.2

24.8

104.9

12.1

58.9

19.4

12

造纸和纸制品业

233.1

9.6

234.2

11.2

1.8

14.2

35.1

6

13

金属制品业

172.4

6.6

163.4

7.3

52.1

9.3

34.6

8.1

14

农副食品加工业

152.8

13.6

151.9

13.9

0.3

-0.5

12.0

8

15

家具制造业

148.1

31.6

141.9

28.9

89.3

9.9

29.6

9.7

16

专用设备制造业

106.7

7.6

104.0

6.8

27.3

15.5

21.3

7.5

17

食品制造业

101.8

14.4

97.0

9.9

8.7

11.7

23.1

30.1

18

汽车制造业

101.2

17

98.7

15

22.0

14.8

25.9

15.6

重点工业行业运行情况如下:

(一)纺织业

2013年,纺织业运行良好,效益明显好于上一年,但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尚未改善。我市制造业第一大产业,但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3年规上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7524万元,且最大企业的销售收入仅14.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45.1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比上一年提高4.5个百分点;产销率96.5%,比上一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1.9亿元,在上一年同期下降12.8%的基础上同比增长69.2%;主营业务利润率为 3.6%,比上一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17.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4万元/人,比全市规上工业平均分别低0.4个百分点和24%,表明我市纺织业的运行质量有待改善。

表二  纺织业运行质量情况


2012年

2013年

工业增加值率(%)

17.5

17.4

产销率(%)

96.3

96.5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1.1

11.4

主营业务利润率(%)

1.9

3.6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销售费用(元/百元)

1.4

1.3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管理费用(元/百元)

4.2

4.0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财务费用(元/百元)

2.6

2.2

(二)化学原料

2013年,化学原料行业运行平稳,生产持续扩大,市场销售好于上一年,效益恢复性增长,运行质量好转,但投资趋缓。我市制造业第二大行业,拥有1家超百亿元企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92.3亿元,同比增长35.5%,增幅比上一年同期提高21.5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8.5%,比上一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0.6亿元,在上一年同期下降39.4%的基础上同比增长87.1%;主营业务利润率为4.1%,工业增加值率为14.9%,比上一年分别提高2.0、1.1个百分点。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18.0亿元,同比下降54.9%,预测明年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表三  化学原料行业运行质量情况


2012年

2013年

工业增加值率(%)

13.8

14.9

产销率(%)

98.0

98.5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6.9

39.9

主营业务利润率(%)

2.1

4.1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销售费用(元/百元)

1.65

1.4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管理费用(元/百元)

4.50

3.9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财务费用(元/百元)

1.55

0.8

(三)化纤

2013年,我市化纤行业整体运行较为困难,虽然行业生产仍保持一定增长,但市场表现低迷,增产不增收。我市制造业第三大行业,拥有2家超百亿企业。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22.1亿元,同比增长4.9%;产销率为98.9%,比上一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仅为0.9%,比上一年下降0.4个百分点,几乎无利可图。2013以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下降,全年累计比上一年同期下降5.8%。

表四 化纤行业运行质量情况


2012年

2013年

工业增加值率(%)

7.8

8.75

产销率(%)

98.7

98.9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2.3

14.4

主营业务利润率(%)

1.3

0.9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销售费用(元/百元)

0.44

0.4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管理费用(元/百元)

2.42

2.4

百元销售收入中的财务费用(元/百元)

0.83

0.7

(四)装备制造

发展速度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2013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083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388.2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低于全市规上工业1.8个百分点;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71.9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低于全市规上工业1.2个百分点;完成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345.5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低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1.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439.2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低于全市规上工业3.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0.3亿元,同比增长12.7%,增幅低于全市规上工业18.4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表现平平。2013年,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为19.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2.0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为4.4%,略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0万元/人,比全市规上工业平均低20%。


(五)电子信息

行业总体运行平衡。2013年全市信息产业完成主营收入743.1亿元,增长18.7%。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66.6亿元,增长15.1%,软件收入共完成23.7亿元,增长35.5%,通信运营业主营收入完成52.8亿元,同比增长5.35%。至12月底,全市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利润除平湖外均实现了正增长。

通讯终端设备制造增幅明显。2013年以来,以生产手机为主的闻泰通讯、德景电子、基尔通讯等通讯终端产业增幅迅速,全年行业产值达74.9亿元,利润1.8亿元。增长主要受益于中国移动的集采业务,中移动去年年底11款智能机招标,其中国产品牌6个机型均由我市的闻泰、德景两家企业生产,13年企业产值均实现翻番。特别是闻泰公司还承接了小米公司的一款产品红米手机的加工,生产任务饱满。

光伏产业缓慢回升。2013年上半年国内整个光伏产业继续面临着欧、印等国家和地区继美国之后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产业供需阶段性失衡、价格下滑等因素,产业发展的经营压力,行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但企业的运行情况较去年有所好转。从6月份开始,全市光伏行业实现了盈利,但主要原因是如昱辉,晶科等一些大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而中小企业依然困境重重,亏损面超过50%。2013年,33家规上光伏企业产值为203.7亿元,同比增18.5%,利润5.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2亿元。

软件业快速增长。2013年嘉兴市软件产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35.5%,利润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软件产品收入13.2亿元,增长14.9%,信息系统集成收入8749万元,同比20.6%,信息技术咨询收入6103万元,同比增长41.1%,嵌入式系统软件收8.5亿元,同比增长109%,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3314万元,同比增长103.9%,集成电路设计收入1617万元,同比增长96%。软件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34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25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6家,亿元以上的有4家,软件业务出口987万美元,同比增长64.5%。受益信息消费的增长,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嵌入式软件增长明显,浙江日立解决方案等一批近年新入户嘉兴的软件企业开始形成规模,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性突显。 

光机电产业下滑严重。以日本电产集团为主的平湖光机电行业受市场需求下降、日元大幅贬值、财务年度调帐等几大因素影响,微电机业出现大幅下滑。全年微电机行业利润为2.9亿元,同比下降42.3%。

三、2013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抓好工业强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开展工业强镇建设的意见》和《工业强镇争先创优评价办法》、《市镇工业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发展评价办法》,发挥工业强镇在工业强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据初步统计,全市全年列入工业强镇建设评价的55个镇(街道)共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217.4亿元,增长16.7%,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7%,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的镇(街道)有3个、首次突破200亿元的镇2个、首次突破500亿元的镇1 个,到2013年底,全市55个镇(街道)中超100亿元的镇(街道)达到17个,其中超200亿元的镇(街道)5个。毛光烈副省长专门批示推广我市工业强镇建设工作。

二是着力抓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召开千人大会,出台《关于实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财税扶持的意见》、《关于加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金融支持的意见》、《关于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1+3”政策体系,建立“帮企办”。全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了102家,其中,制造业93家、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4家;“小上规”企业达到了516家,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是着力抓好“机器换人”。扎实推进现代化技术改造,制定了《嘉兴市关于开展“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和《2013年嘉兴市“机器换人”重点专项项目计划》,率先在全省成立首家“机器换人”推广服务中心和“机器换人”产业技术服务联盟。全年实施“机器换人”重点专项项目69项,完成投资38.9亿元,当年完成率为109%;技改投资和设备投资分别达到了全部工业投资的60%以上。毛光烈副省长对我市“机器换人”工作专门作批示,省政府还在我市召开全省“机器换人”现场会。

四是着力抓好“退低进高”。全面推进工业绩效调查工作,对全市4000多家规上企业、5000多家规下企业开展工业用地绩效调查。在此基础上,将企业评价分为“A、B、C、D”四类,进行分类管理、综合施策。“退低进高”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腾退低效用地1.2万亩。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共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895家,超额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节约标煤18.8万吨。节能降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五是着力抓好“两化”融合。制定“两化”深度融合政策意见,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有序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促进信息消费专项行动。我市巨石、雅莹等2家企业获得“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称号,五芳斋、川山甲等2家企业入选“国家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入选项目”,3个产业集群获“省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称号。经国家工信部和欧盟通信网络技术总部认定,我市被列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

六是着力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全市362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2.5亿元,当年完成率为118.9%;累计完成投资615.4亿元,累计完成率52.4%;50个工业重点项目已经投产,29个新投产企业达到规上工业标准,全省名列第一。招大引强、利用内资工作迈出新步伐,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总投资10亿元以上且注册资金5亿元以上的项目6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个;引进中国500强企业或总投资6亿元以上且注册资金3亿元以上的项目9个,其中中国500强企业5个。

七是着力抓好企业创新。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成效明显。新认定了26家市级、6家省级企业(行业)技术中心。加西贝拉成为我市首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海盐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的“燃气轮机透平轮盘枞树型轮槽加工用精密组合式拉刀”被认定为国内首台(套)产品,成为我市首个装备制造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产品。企业管理创新取得新进展,已树立省级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10家,市级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53家,全市有6项管理创新成果入围省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列全省地市参与率之最。我市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得到省经信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八是着力抓好光伏“五位一体”试点。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三次集中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44个,协议总投资284亿元。光伏发电顺利推进,截止2013年底,我市受理的光伏发电项目装机总容量达到了168.9兆瓦,占全省受理容量的42.1%,位居全省第一;并网总容量达到了94.6兆瓦,占全省并网容量的49.4%,同样位居全省第一。毛光烈副省长于2013年10月批示向全省推广试点工作。

四、当前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发展趋势

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企业经营进入微利时代。虽然企业效益有所恢复,但是高利润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表现为:其一,主营业务利润率较低,仅为4.26%,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其二,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不升反降,形成鲜明对比。“十二五”以来,消费价格指数已经上涨9.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却是下降了1个百分点。其三,人工成本不断提高。2013年,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下降0.06%的基础上劳动报酬总额增长17.4%,人均劳动报酬比上一年同期上涨19.6%。

表五  2011-2013年嘉兴市工业企业效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指标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主营业务利润率(%)

4.34

3.36

4.26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103.9

97.1

98.3

消费价格指数(%)

105.5

102.2

101.7

人均报酬(万元)

3.51

3.98

4.76

(二)工业出口不容乐观。2013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在上一年低速增长的基础上,高开低走,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386.6亿元,同比增长4.7%。前三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13.3%、8.8%、4.4%。导致出口不旺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人民币大幅升值,2013年12月末,人民币对美元中间累计升值3%;二是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实施“双反”调查和征收临时反倾销税,极大挫伤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光伏产业,全市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太阳能电池出口大幅下降。


(三)工业提质增效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近年来,工业要素投入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弱。在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的趋势下,嘉兴没有同向提高。此外,嘉兴的单位建设用地GDP、税收总收入和地税收入分别比全省低3.64万元/亩、0.36万元/亩和0.46万元/亩。这些指标都表明,嘉兴工业经济发展粗放的特征较为明显。必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质量效益。

(四)节能降耗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十二五”前二年看,不管是用能还是用电,我市都超过了省下达“十二五”用能、用电年均增长速度。2013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节能降耗应急预案的情况下,用能消费总量增速仍超过省下达的年度用能增速0.03个百分点,用电增速超过了省下达的年度用电控制增长目标0.73个百分点。全市节能降耗任务依然艰巨,淘汰落后产能和严控高耗能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总之,2013年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在上一年明显下滑的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市场需求动力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依然突出,下行压力犹存,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表面上正增长,实际上还不及两年前同期的总量水平。从走势上看,年初各项指标大幅增长,下半年以来增速又有所回调,出口始终未见明显好转,经济回升的势头还不够明朗。

对2014年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是: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但下行压力依然不小。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国际经济显示逐步复苏趋势。由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经济改善,外部需求有所增加,加上我国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出台,制造业进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二是国内比较好的发展基本面没有变。国家近期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综合举措的推进和落实,稳定了社会预期。三是宏观调控得到了加强和改进。国家对宏观调控更加审慎,对增速放缓的容忍度扩大,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避免折腾,有利于推进转型升级。下行压力依然不小,主要基于:一方面,国际经济虽有复苏迹象,但总体仍处于艰难增长阶段,尤其是欧洲经济处在二战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另一方面,国内经济虽总体在走稳,但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撑经济出现强劲反弹,企业普遍投资意愿不强,内生动力偏弱,同时消费缺乏亮点,当前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依然是工业经济最主要的矛盾。总体来看,2014年我市工业经济仍将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可能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

五、2014年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4年,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关键年。今年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改革创新、稳中求进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全国示范区建设,突出重点,勇于改革,敢于担当,务实奋进,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增效益、促转型,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工业生产性投资增长1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低效用地腾退1万亩;信息化发展指数0.9以上;节能降耗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以工业强镇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工业强市。一是加快工业强镇培育。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平台建设和创新驱动,加大综合评价导向力度和典型示范宣传力度,推进工业强镇培育,全年确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镇(街道)达到24个,其中超200亿元的镇(街道)8个,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高。二是加快园区提质转型。创建一批主导产业特征鲜明的特级园区,开展“五型”(即创新型、集群型、集约型、品牌型、生态型)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创建活动,推进创业中心与标准厂房建设,推进园中园和精品园建设。三是加快本级经济发展。研究市本级优势产业布局,努力推动市本级经济做大做强。着力推进南湖区、秀洲区“工业强区”建设。

(二)以工业绩效评价为重点,着力深化“退低进高”。一是加强工业绩效评价的全面应用。建立全市工业企业用地、用能、用电、排污、税收“五本台账”,对全市A、B、C、D四类企业实施差异化政策。强化亩产论英雄,对绩效在前100名的企业进行表彰激励。扎实推进“腾笼换鸟”、“退低进高”工作,全年腾退低效工业用地10000亩以上。二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面开展以水泥、粘土砖瓦、热电和落后电机行业为重点的整治行动,加大对废旧物资非法回收、拆解和加工的打击力度。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年淘汰化工4800吨,造纸20万吨,印染1.5亿米,制革50万标张,电镀8万升,提前一年完成我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三是推进能源“双控”。构建县域用能量交易平台,制定实施企业用能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制度。继续实施能耗强度“红黄绿”三色预警制,推行能源消费总量“红黄绿”三色预警制度,建立企业综合绩效配置能源(电力)制度。加快节能“四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力争全市实施200项以上节能重点项目。

(三)以“机器换人”技改为重点,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推进“机器换人”现代化技术改造。全面推进“机器换人”“1718”四大提升工程,推广以生产环节换人、单台设备换人、生产线改造换人、智能改造换人和组织管理改造为主的五种方式。实施“机器换人”“

(四)以发展智能制造为重点,着力促进“两化”融合。一是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以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推动“两化”融合的突破口,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生产产品智能化、生产服务智能化,加快“嘉兴制造”向“嘉兴智造”转变。重点开展“两化”深度融合八项专项行动,推行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推动物联网应用,开展机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创建10家“两化”深度融合综合示范企业和20家单项应用示范企业,龙头企业50%以上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达到60%以上。二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继续推进智慧交通和智慧电网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分布式太阳能电源接入技术规范和平台,推进城市道路综合指挥和服务系统、公众出行系统建设。深化智慧城市应用,优化无线网络,开展网络建设,完善WIFI网络。协调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项目实施,深化智慧政务应用,探索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三是加快信息产业培育发展。制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浙江电子信息产业(南湖)示范园区建设,继续推进光伏“五位一体”试点,确保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全年完成150兆瓦。围绕通讯、新型电子元器件、装备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成电路、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几大重点领域,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力争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五)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提升质量效益。一是培育发展“两高两新”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型节能环保等“两高两新”新兴产业,制定培育发展“两高两新”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意见,力争“两高两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主营业务利润率高于平均水平。大力实施现代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1112”工程,建设装备制造基地2个,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年新增市级以上装备制造业首台套产品15项左右。二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开展工业设计走进企业、走进产业和工业设计、展览、培训等活动,举办“红船杯”工业设计大赛,做好市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工业设计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命名工作,力争建设工业设计基地3个,工业设计示范企业15家,工业设计中心20个。三是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努力实现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个千亿产业利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冶金、造纸、化纤三个高耗能行业能耗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以实施“三名”工程为重点,着力推动“二次创业”。一是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育“名企”。以完善产权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深入推进“四转一市”工作。深化交流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国企,军企和垄断行业的重组提升,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以行业领军企业创建为主要内容加快大企业培育,深入开展“五型”大企业创建活动,力争培育销售收超10亿元大企业90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6家。加快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之星”培育计划,促进小微企业上规模,力争到年底新增小升规企业500家以上。二是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出“名品”。深化和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推进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组织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投资。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大力推进县(市、区)级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亿元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全覆盖工作,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县级技术(研发)中心300家以上。三是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树“名家”。 组织开展企业管理创新“双百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树立35家企业管理精细化示范企业和35家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企业。全面开展“百千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培训35名新生代企业家、350名企业经营管理者、35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七)以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全省审批制度改革推进会精神和市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积极下放工业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嘉善、海宁企业零审批试点,研究制定企业不再审批的监管办法,对规上企业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培训,建立健全事中、事后服务监管机制。二是加强企业服务。深化“三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实行“驻企业服务员制”,推进服务企业活动的常态化。进一步发挥工业手机报作用,完善“帮企办”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企业减负“阳光”行动,强化各级惠企政策落地的督查。三是加强经信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处室领衔学习制度,着力提高经信系统干部的学习力、创新力、担当力和执行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接地气、摸实情,及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举措,进一步搞好工业运行分析和动态监测,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正风肃纪,干净干事,树立“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经信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