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为深入贯彻“三服务”相关工作要求,深化暖心扶企总体部署,切实将服务落到实处,市经信局组织有关专家前往各县(市、区)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千人培训”活动,并同时开展首(台)套的申报培训,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指导和服务。 去年,我市首次建立技术创新办事大厅,为企业申报工作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已经实现“一次不用跑”,但是在前期召开的相关工作总结会议上,讨论发现出企业无法准确填报有关信息、关键内容把握不到位等问题,为了切实给企业带来真正正正的便利和服务,市经信局在进一步完善网站系统的同时,特地开展了此次“千人培训”计划。 3月,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嘉善县姚庄镇成功召开,我市特地邀请到省技创服务中心副主任国世荣为全市企业解答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申报和评价过程中的规范和注意事项,并就评审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答,为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和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深刻阐明了创新驱动战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给企业带来发展信心。 
5月、6月,我市在良好的宣传基础之上,组织院校、协会、企业专家下基层,为企业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培训,现场为企业答疑解惑。此次“千人培训”行程从桐乡开始,全面覆盖嘉兴各县市区,总计八场,让企业少跑路,暖心扶企,真正走到企业身边开展服务工作。 企业技术中心是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 企业技术中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规模、水平和作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关,它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而兴起、发展而发展、成熟而成熟,与独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相比,企业技术中心具有市场信息丰富、技术人才齐全、熟悉生产的全过程和试验、试制条件优越等特点。技术中心的使命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上看,技术中心建设是提高企业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专家组戴老师表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企业来讲是壮大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企业技术中心不是单纯的技术组织,其职能也不仅仅是从事研究开发,而应定位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和支撑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形成面向市场、充分调动内部资源、广泛利用外部资源的开放式运行机制,并形成合理的决策程序、立项程序和管理程序。我市历来重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面向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建筑行业出台了相应的认定管理办法,并不断优化财政扶持政策,截止目前,我市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33家,而且2018年我市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1.3%,居全省第一,创新逐渐成为我市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首(台)套产品是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简称“首台套”)是指国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拥有知识产权、尚未取得市场业绩的装备产品,包括前三台(套)或批(次)成套设备、整机设备及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基础材料、软件系统等。首(台)套产品集中体现了企业的创新实力和成果,引领产品创新发展步伐。专家组胡老师表示:“首(台)套认定工作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作用已愈发显现,尤其是近些年来,嘉兴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产品被认定为省级、市级首(台)套新产品,凸显出我市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最近,我市出台的《嘉兴高质量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中明确提出“222”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即到2021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认定国内、省级、市级首台(套)产品200个,建设智能制造重大专项20项。近些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推动企业首(台)套产品研发和生产,并有相应的首(台)套保险政策为市场开拓保驾护航,因为实践证明,没有走在前沿的新产品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创新没有终点,“首”字是站在发展潮头的核心优势,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 
发展永不止步,创新驱动禾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中美贸易摩擦充分给我们一个提醒,那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推动创新发展、不遗余力地推动技术进步、不遗余力地推动转型升级。未来,我市将紧紧围绕“首位战略”,从以下几个方向推动创新发展: 1、大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在前些年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特色专业园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基地的培育建设,通过打造平台,推进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并探索开展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主要围绕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升,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为重点,鼓励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并在全市形成行业示范效应。 2、着力推动首台(套)产品认定及保险补偿制度。进一步做好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认定工作,鼓励企业研发一批智能制造装备首台(套)产品,推进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保险补偿等相关政策的落地。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首台(套)产品认定,提高标准,筛选一批高端化智能化装备产品予以推介对接,大力鼓励首台(套)产品的推广应用。 3、做好服务工作,充分整合利用专业服务资源。围绕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装备制造业等专项工作推进,适时召开培训会,搭建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强系统工作联动性。深化精准对接服务企业活动。建立起精准对接服务企业工作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精准服务,继续深入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鼓励我市制造企业积极对接市内外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等专业服务团队,在实施“机器换人”、生产装备提升、信息化改造、工艺流程优化、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合作,在本土引进或培育上百家以上智能制造专业工程服务团队,推进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 4、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创新体系升级。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总结和梳理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建设20年的经验,引导企业建立高效和良性运转的创新系统,完善认定前培训,并梳理一批培育企业,发挥好技术中心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依据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建设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及企业(行业)技术中心建设情况,发挥优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垂范作用,大力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