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计划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大厅 > 总结计划
全市经信工作2019年总结和2020年思路
发布日期:2020-09-28 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全市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企业防风险为主线,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动能转换步伐加快,被国务院表彰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嘉兴市南湖区、海宁市、平湖市、嘉善县列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破万亿,达10346.7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新产品产值4332.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41.9%,列全省第三。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080.9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装备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分别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71.6亿元和33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17.7%,增速均列全省第一。完成工业投资792.7亿元,同比增长13.8%,总量和增速分别列全省第二和第三。

一、今年以来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高效帮扶,力促工业经济稳增长。一是暖心扶企,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实施经信服务企业“十招”,推进工信资金便利化申报,刚性项目实现即报即审即兑,全年共拨付5个批次,补助金额1.48亿元;扩大小微企业服务券惠及面,申领服务券企业已通过审核377家,涉及金额180余万元;建设企业服务平台,1224日已正式启动运行。牵头市级重点涉企单位开展服务企业系列活动,包括围绕简化流程、降低收费、优化服务,实施服务企业36”;围绕资金、电力、政策等与企业生产经营高度相关的领域,建立企业特派员(指导员)制度。宣传推广服务企业案例24个。二是降本减负,助推企业轻装上阵。实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成立协调小组,抽调专人负责,截至12月底,排摸出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56686.11万元,已全部偿还,清偿率为100%。全方位推进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包括实施惠企政策大宣讲,组织跨部门10人宣讲团赴县(市、区)开展8场宣讲和咨询活动,惠及企业上千家,协调各部门在省惠企政策信息平台上共发布430个政策要点;实施惠企政策落地大调查,收到25.9万家市场主体的反馈意见,梳理交办1061个具体问题;实施企业减负大督查,赴8家市级单位和4个县(市、区)开展实地督查,对督查发现的保证金收取不规范、政策落实不及时、政策效应不明显、清偿进展不理想等问题督促有关单位和地区及时整改。全年为企业减免税费278.2亿元;办结新墙材专项基金清退项目311项,办结金额4620.11万元。三是及时部署,积极应对下行压力。贯彻落实省、市工业稳增长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企业稳生产稳增长文件,督促各地着力推进工业稳增长工作,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强化监测分析,做好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预期调查分析和春节后开复工调查分析,组织开展中美贸易摩擦对重点企业的影响分析,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工业预报制度。

(二)狠抓项目招引,激发工业投资新活力。一是精准招引工业项目。深化与军工央企合作,多次赴中核集团、航天科技、中国电科、航天科工等集团对接洽谈,组织举办2019年嘉兴(北京)高质量发展产业合作恳谈会,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超500亿。组织举办2019长三角(嘉兴)数字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36,总投资250亿元。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场优势,组建21个分别由市级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招商组,开展会前、会中、会后全过程招商,累计签约项目122个、总投资491.3亿元。全年新签约总投资超百亿内资项目10个;实到内资亿元及以上项目198项,实到内资总额458.5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的项目161个,实到内资总额365.2亿。二是推进重大项目投资。成立市百亿工业项目推进专班,制定实施竞赛方案,推出项目个性化服务,建立百亿项目推进月度通报制度,督促各地加快项目签约后转化落地速度、审批速度和建设投资速度。20187月以来新签约的13个百亿工业项目中,已有10个项目注册开工,其中中晶大硅片项目已完成厂房结顶。通报一般重大工业项目的“五率”进度,协调电力、水务、通讯等相关单位,加强项目建设期间的服务。三是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在全省率先实施“三年大改造、两个全覆盖”智能化技术改造赋能行动。承办全省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暨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工作现场会。全年为361家企业提供了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认定智能化改造试点示范企业10家,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813项、完成投资245亿元,新增购置工业机器人2352台。

(三)加快动能培育,做强数字经济新引擎。一是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逆势上扬。加速发展优势产业,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微电机、光伏等数字制造业朝着集群化方向迈进。全力培育新兴产业,出台《嘉兴市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嘉兴市集成电路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强化重大平台建设,在全市范围确定了南湖浙江柔性电子产业园、秀洲桃园数字小镇、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桐乡中国电科乌镇基地4个平台作为第一批数字经济重大产业平台,促进项目招引。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产值1616.6亿元,同比增长18.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投资191.2亿元,同比增长58.4%二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风起云涌。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按照“一个行业+一朵云+一批企业”的生态模式,培育形成了“优羽”“毛衫汇”“星智云”“织造云”“好工品”等一批行业云应用平台。我市以企业数字化推动服装行业数字化的做法得到副省长高兴夫批示肯定,平湖“优羽”服装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全省推广应用。推进服务型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信息服务第三方机构。全年新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等示范试点企业(平台、项目)国家级3个、省级61个、市级119个。三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前列。实施嘉兴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嘉兴首个符合商用网标准的移动5G基站在乌镇启用,首个5G体验厅在乌镇试营业,桐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开通。12月底,已建成5G基站2157个,完工开通率居全省第一。

(四)着力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再提升一是善做减法,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机械行业中频感应电炉核查处置工作,全市共核查机械行业使用中频炉310台、涉及企业100家,处置问题中频炉65台、涉及企业31家。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已有4家完成搬迁改造。集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强力推进“退散进集”,全年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12749家,腾退低效用地27857亩。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完成市级及以上淘汰项目48项,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213家,淘汰落后设备17676台(套)。二是量化标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由“地主”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同时,将“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向规上服务业、特色小镇、省级以上开发区延伸,创新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依据2018年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首次遴选并公布全市制造业十大重点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共34家企业入围。新一轮绩效评价显示,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分别为23.98万元/亩和113.83万元/亩,比2015年分别增长56%62.3%。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全年依法依规征收差别化电费1.9亿元、水费1790万元,削减用能指标12.8万吨标煤、排污指标744.1吨,整治提升“低产田”工业企业1653家。进一步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全市1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景兴纸业入选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禾欣新材料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三是巧用加法,大力建设小微企业园。联合人行、电力、邮政为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电力、邮政支持,协调应急管理、消防指导小微企业园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举办全市小微企业园与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营造良好氛围。制定实施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对三星级以上小微企业园进行财政奖励,对D类小微企业园倒逼整改提升,推进小微企业园高水平建设。全年新(改、扩)建成小微企业园32个、标准厂房竣工面积300.2万平方米,推动小微企业入园提升发展3189家。

(五)突出创新驱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企业股改提速,加快制度赋能。全面摸排2019年股改企业情况,制定工业企业股改对象年度计划。加强部门协调,对股改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讨论协商,并形成指导意见。开发并启用“嘉兴市股改服务平台”,全年新增股份公司1351家,其中规上企业变更设立1027家。是加强企业培大育强,激发企业活力。制定出台《嘉兴市“领军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和《嘉兴市“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确定浙江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为“领军企业”培育试点对象,浙江蓝特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等42家企业为“瞪羚企业”培育对象。新增浙江卫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两家百亿企业,荣获省雄鹰企业9家,新增工业“小升规”企业500家。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力争技术强企。组织开展企业技术中心“千人培训”。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14家、累计10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115家。京马电机有限公司的“吸油烟机用无刷直流电机”被认定为工信部第四批单项冠军产品。推进新产品开发和首台套研制,认定市级首台套89项,同比增长7.2%

二、经信工作2020年思路

总体要求: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之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和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弘扬“红船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和全面抓落实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首位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稳增长、增动能、优服务,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数字经济高地和最优营商环境。

主要预期目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工业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长7%

(一)聚焦首位战略,提速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产业一体化发展。实施223”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建立“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2025年培育形成高端装备、新材料25000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代纺织23000亿,新能源、航空航天、生命健康31000亿的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23条。制定推进长三角高端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促进市场、人才、要素、价格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进与上海中小企业服务云、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云等专业服务平台合作,实现云上企业服务资源共享,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氢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协同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对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服务和指导,组织研究和协调推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和产业准入等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改革。推进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和海宁漕河泾产业合作园建设。围绕“一体化、集群化”,编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强化产业统筹布局,编制全市域制造业主要产业布局“一张图”。编制数字经济专项规划。

二是加快产业更新换代。聚焦高端装备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大招大引强工作力度,实施经信局长“一局长一项目”,完成内资新增工业用地备案投资额700亿,新引进亿元以上备案内资工业项目205个,开展以上海为重点区域的长三角产业合作交流不少于20场,力争引进沪嘉协同发展产业项目100个。进一步拓宽与军工央企的合作范围,继续深化与中电科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军事科学院的合作,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行业评价,探索建立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季度监测机制。深化“两退两进”提速攻坚行动,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3000家,腾退低效用地2万亩,淘汰落后设备1000台以上、涉及企业500家以上,重点推进印染行业转型升级。协同相关部门开展东西部产业协作,引导高能耗、用工密集型产业有序转移,深化对口地区产业帮扶。

三是建设特色产业平台。深化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推进乌镇世界互联网产业园、秀洲高新区桃园数字小镇,总结推广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集群发展经验,认定第二批数字经济重大产业平台。推进中德(嘉兴)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制定推进工作意见,围绕产业特色化、文化国别化和环境国际化的要求,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浙江中德(嘉兴)产业合作园、平湖欧洲(德国)产业园、嘉善中德生态工业园三个重点中德产业园,组建一支专业招商队伍,打造中德创新孵化基地,推进三个重点产业园分别建设一个可以提供国际化、专业化商务服务的微型德国中心。实施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建设推进年,开展全市经认定的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专项整治,引进培育优质的第三方运维机构,新(改、扩)建成小微企业园20家、标准厂房面积不少于150万平方米,推动1000家小微企业入园发展。推进数字化小微企业园建设,创建10家数字化小微企业园。加强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每个县(市、区)创建1个高质量小微企业园示范点。提高工业空间的使用效率,推动大体量、大空间、大容积率的现代产业用房建设,市本级开展“垂直工厂”试点示范工作。

(二)聚焦稳增长,强化精准服务

一是服务项目推进。开展“双进双产”专项行动,促进制造业项目提速提质提效,强力推进制造业项目开工、投产、达产、上规,实现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60个、投产项目180个、竣工项目165个、达产项目100个、达规项目80个。加强“围墙项目”“僵尸项目”“空巢项目”等异常项目的整治力度,盘活存量项目70个。加强工业项目储备管理,建立总投资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库和智能化技改项目库。深入推进百亿工业项目竞赛,力争百亿项目开工率达到70%以上。对总投资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建立“签约、落地、开工、竣工、投产”五本台账,形成“全过程、节点化”管理清单。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增长10%。完善以投产、达产为核心的工业投资考核体系。

二是服务企业倍增。深化“领军企业”“瞪羚企业”培育机制,实施企业规模和效益三年倍增计划,选择一批产业前景好、发展基础好、管理创新好的“三好”企业作为倍增试点企业,通过优化要素、专项扶持等政策倾斜,聚焦聚力,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规模翻番、效益翻番。着力鼓励和支持试点企业在不增加土地要素的情况下,采取“工改工”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服务优势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推进“一企一服务”。全年力争新增超500亿元企业1家、超100亿元企业2家,认定“瞪羚企业30家、倍增试点企业100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80家。

三是打响96871”服务品牌。深化“暖心扶企”专项行动,以企业服务平台为依托,常态化开展“连心帮企”,建立健全“一九千万”服务体系,即1个市级枢纽、9个实体化县级枢纽、1000家服务供给机构、服务10万家企业,形成“政策帮、事务帮、诉求帮、服务帮”的“四帮”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协调市级各部门做好涉企办理事项网上平台的整合,进一步集聚企业服务资源,完善工作机制,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为企业提供主动作为、快速反应的“零距离、全方位”服务,打造嘉兴“96871就来帮企业”服务品牌。

(三)聚焦创新发展,重塑企业竞争优势

一是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创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探索推进共享制造,塑造“嘉兴制造”新优势。围绕紧固件、集成吊顶、家俱家居、纺织服装、汽车零配件、化工等行业,分层分类推进智能化改造,力争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三年全覆盖,今年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1000个,重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0个,创建数字化工厂(车间)30个。加大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和系统方案解决商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在秀洲桃园数字小镇建设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和系统方案解决商集聚区,引进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商30家以上。在印染、造纸、化工、化纤、冶金、建材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应用节能减排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认定清洁生产企业60家、节水型企业30家,创建绿色工厂20个。制定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指导意见,开展企业咨询和诊断,研究制定服装、家居等行业服务型制造标准,认定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20家。探索推进共享制造,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组建开放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平台,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指导,鼓励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节约资源、增进效益、增强竞争力,新增企业技术中心100家。支持装备首台(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新增首台(套)产品100项,持续开展新产品推介活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中加强基础应用,组织实施一批AI+制造”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提供深度应用场景的示范企业。支持企业引进培育技术创新团队,鼓励企业引进、攻克关键技术。

三是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做好前期辅导、政策兑现和环境创优,协调解决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公积缴税、违章建筑处置、多证合一后贷款授信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新增股份制企业800家。注重已股改企业的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造红利发挥,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认定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100家,培育500名产业紧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5000名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四)聚焦“一号工程”,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依托重点产业平台,发挥产业集群示范效应,培育形成智能硬件、智能光伏、电子新材料等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加快推进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5G基站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4000个以上,开展5G+”试点示范工作 ,加快发展5G智能终端、5G基站配套器件、5G光通讯器件等5G产品,力争5G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推进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南湖区大硅片项目、嘉善县格科微电子智能传感器项目、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建设,力争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传感器、柔性电子、VR/AR、智能芯片等部分领域研发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发展能级,加快重点企业、项目培育引进。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产值达1800亿元。

二是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案,力争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全覆盖,全市两化融合指数突破95。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在化工、汽配、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率先实现1111”工业互联网建设目标,即“1个行业、培育1朵云、服务100家企业、连接1万台设备”。推进企业深度上云,上云企业累计达到3万家。推进新凤鸣、浙江汉脑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进机器设备数控化改造和制造生产线数字化升级,力争机联网率达到50%。推进工业设计,围绕中电科(嘉兴)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打造新型的服务设计云平台,建立“产品+整体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模式,在加工制造外包和设计服务外包等方面服务中小企业。举办第五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嘉兴峰会。力争培育示范试点企业(平台、项目)国家级3家、省级50家、市级80家。

三是扩大“直通乌镇”品牌效应。谋划制定第七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直通乌镇”赛事方案,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半导体、智能制造等领域,发挥东道主优势,力争落户更多高技术项目。跟踪落实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签约项目,特别是要抓好13个签约落地桐乡投资意向项目的跟进服务。推进中晶半导体大硅片、捷威动力电池、恒拓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并及早竣工,全年确保数字制造业投资额达180亿元。推进格科微电子、立讯智造等已建成项目尽快达产,形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新动能。

(五)聚焦发展环境,提振企业家信心

一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围绕“尊重、激励、保护、服务、关爱、培养”六个方面研究出台《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若干措施》,聘请优秀企业家担任“高质量发展顾问”。贯彻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制定《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企业家智库和企业家创新联盟,打造“新时代禾商”品牌,挖掘“禾商精神”。全面落实企业减负政策,力争为企业减免税费250亿元。加快新墙材专项基金预缴返退进度,今年底完成全部项目的清算工作。开展企业减负专项督查,以督查促落实。

二是健全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研究制定出台1+X”产业政策。“1”就是为整体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支持企业梯度培育、产业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X”就是要集中财力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氢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建立健全我市制造业行业协()会服务机制,加快将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向有资质的协()会转移,充分发挥制造业行业协(商)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精细化管理以及市场开拓方面等社会化服务作用。

   三是加强经信干部队伍建设。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业务学习,坚持周五学习日制度,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开展青年论坛等多种经验交流形式,着力提升业务指导能力。加强作风建设,完善“五个一”企业服务制度,广泛开展“稳增长、增动能、优服务、强落实”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深化服务企业“十招”,开展“用心、诚心、真心、贴心、暖心”的“五心”服务工程,全面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规党纪和廉政警示教育,健全谈话提醒和风险防控机制,履行好“一岗双责”。围绕“全面落实年”工作要求,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经信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