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理论的重大改革实践,是深入践行“八八战略”的制度创新系统工程,是地方经济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核心就是通过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培育和引进更多“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先后提出并写入十九大党章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判断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亩均论英雄”改革指明了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一、总体情况
(一)基本历程
我市“亩均论英雄”改革发端于2012年起探索开展的工业用地绩效情况调查,定型于2013年起全市启动的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发展于2015年起全面拓展的评价结果应用,提升于2018年起全省铺开的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于2019年起全面开展的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
(二)主要成效
作为“亩均论英雄”改革先行地、示范地之一,九年来,我市紧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点,一以贯之、不懈探索,将“亩均论英雄”改革锤炼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和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的有效途径、打造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
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3.62万元/亩、116.46万元/亩、1.27万元/吨标准煤、20.76万元/人,较2012年分别提高84%、106.6%、49.4%、78.7%。我市“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有力实践受到省内外高度关注,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30多批次人员专门前来学习考察,《人民日报》多次在重要版面、央视多次在《新闻联播》等重要栏目进行专题报道。“亩均论英雄”改革已成为一张集中展示我市经济治理成果和“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风采的“金名片”。
二、前三版回顾
(一)动因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之后,我市深度融入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工业经济快速赶超,规上工业总产值先后于2008年、2017年超越温州、绍兴,迈入长三角乃至全国工业大市行列。而与此同时,一方面,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相继触及“天花板”,工业发展中缺地、缺电、缺工、缺钱等“成长的烦恼”日益显现,其中土地要素制约尤为严峻;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突出,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工业企业、过剩产能占据大量空间资源、要素资源,传统动能衰落、新动能断档,产业升级陷入“转型的阵痛”。为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质量导向,在内涵提升和集约集聚上求发展,在亩均产出和单位消耗上同时做文章,创新实施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并依据评价结果大力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加快高质量发展。
(二)1.0版
在2012年下半年局部探索、2013年1月全面启动并历时近一年的工业用地绩效调查基础上,我市于2013年12月出台《嘉兴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试行)》,提出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的基础原则和基本框架,形成1.0版“亩均论英雄”评价及应用体系。规上企业根据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单位能耗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规下企业根据亩均税收、单位电耗税收等2项指标,进行加权得分后分别排序,将企业评为A(优先发展类)、B(鼓励提升类)、C(监管调控类)、D(落后整治类)四类,实行分类管理。全市首轮评价(2012年度)即覆盖到4216家规上、5866家占地3亩以上规下共10082家企业,第二、三轮分别为10110家、9628家。
(三)2.0版
2015年12月,我市总结前三轮评价和前两年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经验,出台《关于科学应用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把评价结果同步运用到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形成2.0版“亩均论英雄”评价及应用体系。将评价对象扩展到实际占用土地的全部工业企业及实际占用工业用地的所有工业类非企业生产主体。全市分别有10444家、9885家企业纳入第四轮、第五轮评价。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按照省政府赋予的差别化市场要素配置改革政策,2016年至2017年,全市依法依规为A、B类企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8.53亿元,依法依规向D类企业征收差别化用电费1.13亿元、用水费0.13亿元、排污费1.51亿元,全部用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四)3.0版
1.完善工业领域亩均效益综合评价。2017年11月,我市出台《嘉兴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关于深化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把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纳入规上企业评价指标,将B、C、D三类分别优化为提升发展类、帮扶转型类、倒逼整治类,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升打造3.0版“亩均论英雄”评价及应用体系。2018年6月,出台《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意见》,推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从全行业总体评价向重点行业个性化评价延伸,将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列入印染、造纸、化工、化纤等四大传统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个性化评价指标。
2.建成大数据分析平台。2018年8月,我市建成“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分析平台,并依托该平台完成第六轮至第八轮共32723家次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其中,规上企业14083家次、规下企业18640家次,为我市开展分行业、分区域、分指标、多层次的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提供了坚实支撑。
3.深入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在用能、用电、用水、用气、排污、税收减免、财政补助、信贷等领域实施并不断探索更细化、更精准的差别化配置政策。对受经贸摩擦影响严重的企业,出台阶段性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全力帮扶受疫情冲击严重企业,积极扶持重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2018年至2020年,全市依法依规为A、B类企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18.1亿元,奖励补助财政资金26.6亿元,通过电力直接交易降低用电成本12.3亿元,新增供应土地1.96万亩,支持用能指标200.8万吨标煤,新增排污指标3728吨;依法依规向D类企业征收差别化用电费4.3亿元、用水费0.39亿元,削减用能指标37万吨标煤、排污指标1788吨。
4.全面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2019年以来,遴选并公布两轮68家次制造业十大重点行业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全市有8家企业入围省首批制造业亩均效益领跑企业。连续两年对全市21个重大产业平台开展亩均效益评价考核,有4个平台入围全省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二十强。连续两年开展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中节能嘉兴产业园入围全省首批小微企业园亩均效益领跑者。连续两年开展省级、市级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行动,分别有6家次入围省级领跑者、8家次入围市级领跑者。
5.加快“低产田”工业企业改造提升。制定实施《嘉兴市开展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低产田”工业企业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整治提升“低产田”企业3897家,盘活土地3.1万亩,新增产值91.3亿元,新增税收6.3亿元。
6.推行“标准地”制度。将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关口前移,把亩均税收等亩均效益指标纳入“标准地”指标体系,实现改革闭环,形成亩均效益提升正向循环。2018年至2020年,全市挂牌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822宗、3.57万亩,亩均税收平均标准达50.9万元/亩,是同期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的2.2倍。
截至2019年底,我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省排名较2017年底分别上升1个、3个和1个名次,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我市成为全省两个“腾笼换鸟”考核“七连优”设区市之一。
三、4.0版主要特点
2020年10月起,我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把握新阶段工业转型升级新趋势、新机遇,掌握工业企业发展新需求、新挑战,总结近三年实践得失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原有框架基础上,于2021年初推出4.0版“亩均论英雄”评价及应用体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以“改革不停步、开局即奔跑”的姿态吹响“十四五”工业经济蝶变跃升、跨越发展进军号角。
(一)增强精度,指标权重差异化
围绕嘉兴新制造“555”行动,选取印染、化工、化纤、纺织(不含印染)、服装服饰、皮革、家具等七大传统优势行业和农副食品加工这一重要民生行业,连同其他行业共划分为四个类别,实行分行业评价,解决过去全部行业“一个擂台”竞技的问题。
按照“指标相同、权重不同”的原则,在保持亩均税收权重不变的同时,依据行业特点,对亩均增加值、研发经费占比、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污权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五项评价指标实行差异化权重赋值。
对劳动密集型、民生保障型行业降低全员劳动生产率权重,鼓励企业稳岗位、扩就业、强供给、促振兴;对时尚型、消费型行业,提高亩均增加值、研发经费占比权重,推动企业强化研发、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对能耗高、排放高、效益偏低的行业,提高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污权增加值权重,加强全行业逆周期调整,倒逼低效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通过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传统做法,让转型“风向标”更明确,让改革“指挥棒”更有力, 加快构建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提升高度,评价方法系统化
调整评价口径。着眼一体化发展全局,推动税收、用地等两项关键数据核算口径向省标准看齐,增强亩均税收数据纵向、横向可比性。
调整评价方式。推动规上企业从评价宗地企业向评价法人企业转变,对规上承租企业单独进行评价并落实结果应用,充分挖掘其高质量发展潜力。
精简加减分项。由之前12项缩减至7项,加分项重点聚焦企业税收、人才和创新等关键环节。
增加激励条款。对嘉兴新制造“555”行动计划中重点培育产业的产业链头部企业等3类企业实行升档,对重点产业链中的关键配套企业等7类企业原则上不列入D类,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三)加大力度,激励措施最大化
对A、B类企业,叠加运用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减免、优先支持用地需求、优先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降低用电成本、降低天然气价格、优先保障用能权和排污权新增需求、优先支持创新要素和信贷融资、提高技改投入补助比例等一系列正向激励手段,与其他惠企减负政策联动,尽最大可能降低优质企业要素成本,做稳做强高质量发展“基本盘”。
对亩均效益领跑者,投资补助系数从A类的1.2进一步提升到1.5,激励其带动所在行业加速提质增效。
四、下一步打算
一方面,落实数字化改革要求,迭代升级“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分析平台。按照4.0版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优化数据归集机制,提高归集数据质量,加快评价工作进度,提升评价结果准确性、严密性和时效性,为客观反映转型升级成果、分析研判经济走势、推进企业精准服务、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提供重要参考。
另一方面,开展传统产业“两高一低”专项整治,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传统产业中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以及“低散乱污”企业,实施力度更大、方法更新的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对节能、环保整治清单内的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加速整治出清;对传统产业中亩均税收连续三年10万元以下的规上企业、3万元以下的规下企业,分行业、分阶段、分批次进行改造提升,对改造提升无望的企业加速腾退,促进全市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