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嘉兴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数字赋能”两大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嘉兴始终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不断巩固制造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十年来,嘉兴工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2021年达1.3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7260.6亿元,年均增长9.2%,规模跃居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从1115.1亿元增至2594.5亿元,年均增长9.8%。2021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1%、列全省第一。嘉兴产业不断体系完备,拥有32个工业大类,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现代纺织、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规模超千亿。 (二)数字赋能不断彰显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成功举办并永久落户乌镇。嘉兴紧抓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数字经济已成为嘉兴最鲜明特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壮大。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25.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51.7亿元,年均增长19.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6.4%上升至2021年的10.3%,占比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培育壮大,2021年,全市智能终端产值超400亿元,智能光伏600亿元,集成电路110亿元,软件业务收入75亿元。产业平台能级不断提升,2016年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升格为国家级试验区,2020年,南湖、嘉善、桐乡成功入围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名单。数字经济系统加快建设。智能光伏、现代家具等5个省级产业大脑试点均已建成上线,4家省级未来工厂已建成,6家省级未来工厂试点正在加快建设,时尚产业智慧物流应用、未来工业社区e站通列入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数智青莲未来工厂、工业企业闭环生产平台等4项应用被纳入全省数字经济系统首批地方特色应用目录。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202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标准》,相继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十条政策,打造“1+N”覆盖全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三大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和“两化”融合指数)多年来稳居全省第一梯队,嘉兴是全省首个实现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全覆盖的地级市。截至今年9月底,已累计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6家、培育形成了化纤、服装2个行业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8个、省级277个。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累计开通5G基站11089个,覆盖密度居全省第一。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上下一方面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67.7%、39.4%和41.4%,分别较2012年提高了48.1个、17.3个和9.9个百分点。低效整治有力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评价应用体系已升级至4.0版,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和亩均增加值分别为28万元和172.1万元,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118.1%和205.3%。先后开展“退散进集”“两退两进”“两高一低”和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扎实推进高耗低效企业整治,十年来,全市共腾退低效用地面积18.3万亩。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启动建设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2019年、2021年两年举办长三角氢能产业高峰论坛,2021年6月我市正式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上海城市群。出台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历史最大。成功创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推动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等平台建设群。 (四)制造方式不断提升 着力改变企业传统生产方式,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不动摇,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4万元/人,较2012年提高了104.8%。坚持智能化改造。先后实施了“机器换人”“机器人+”及“智能化改造”等行动,形成了“五个一”(一个行业+一批服务商+一批示范企业+一个行业级智能制造平台+一个专项保障机制)的嘉兴智造新模式,2017年以来,全市共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3671个,累计实施企业3456家次,投资总额达1257亿元。截至2021年底,全市在役工业机器人达2万台,占全省总数的15%。2021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量达到883.4亿元,列全省第2。坚持绿色化转型。初步形成了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链为核心的“五绿”产业体系。2021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71吨标煤/万元,较2012年下降33.6%。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1家、绿色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厂15家、绿色园区1家。坚持服务化提升。嘉兴入选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累计认定国家级服务型制造项目(平台)7个、省级81个;累计创建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2家、省级39家,省级工业设计基地3个,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2家。 (五)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嘉兴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雄鹰”“凤凰”“管理对标”“放水养鱼”计划,开展“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双倍增”行动和“上市100”专项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构建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6558家,比2012年增加2393家。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合盛硅业、华友钴业、福莱特等7家企业跻身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数量位列全国第七、全省第三。2021年,嘉兴产值超百亿企业达到11家,较2012年增加了9家,累计培育雄鹰企业13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持续提升。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专项服务。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2家,单项冠军12家,隐形冠军20家,瞪羚企业113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开发首台(套)产品。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认定技术中心国家级6家、省级123家,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3家和85家,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首台(套)装备7项和125项,较2012年分别增加了7项和114家。企业服务水平持续提高。线上启动运营“96871”嘉兴市企业服务综合平台,通过开设96871热线、企业码、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电子邮箱和现场实体窗口六大服务渠道,实现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为企服务。在全省率先建设惠企政策直通车,构建政策“制定、发布、执行、监督、评估”五大场景,推动政策落地过程的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截至2021年底,系统已实现市域全覆盖,累计兑付惠企资金13.69亿元,惠及企业9723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