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并专门提到要“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小巨人”撑起“大创新”,在工信部日前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嘉兴共有70家企业上榜,入围数量位列全省第3。截至目前,嘉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累计达到10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这些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是实现产业链安全稳定、自主可控的重要支撑。
走进脉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净化车间,技术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测试。一旁的展柜中,陈列着各色的中空纤维管。这些管材看似普通,却有着极强的抗拉性、抗爆破性和穿越性,能为微创手术构建“通道”,顺利通过血管到达病变位置。 “在高端创新医疗器械里,有各种各样的中空纤维管,之前都是进口,比较‘卡脖子’,对我们国内的医疗器械创新、质量稳定性、整个供应链都带来很大影响。目前,在心脑血管领域,我们占的市场份额超过50%。”公司经理李兆敏介绍。 脉通医疗目前从事心脏起搏器、支架等人体介植入设备材料的研发、生产,为高端医疗企业提供关键的原材料。早在10年前,李兆敏博士就带领团队展开了相关研究,2012年,成功研制出了国内第一个可以做心脑血管类的中心管。2016年,公司在嘉兴科技城孵化落地,此后企业不断发掘新材料,研发了ptfe中空纤维管、pet热缩管、fap热缩管等一系列高性能医疗器械原材料。 李兆敏说:“过程经历还是比较艰辛的,因为越是上游的材料,就越是需要时间积累,不断地去做去用,只有终端的应用才能反馈出材料性能能不能满足。” 上游材料研发和突破填补了高端创新医疗器械原材料的空白,而制造工艺的迭代对器械应用领域的拓展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自主研发的冠脉支架球囊扩张导管,管体相交处用到的焊接工艺,要在毫厘间确保密封性;核心的挤出工艺力求精益求精,目前可对最小直径仅1毫米的人体血管做介植入手术;球囊成型用到的吹胀工艺,囊壁厚度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但能承受汽车碾压。 脉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球囊导管事业部研发经理王根说:“我们现在做的产品应用场景基本上能够涵盖整个临床需求,更多聚焦在成型的工艺方法。” 经过6年多的发展,企业营业额已超过2.7亿元,年均增长超20%。每年,企业都会将毛利润的15%以上用于新产品的开发,通过组建材料事业部、测试中心等,不断迭代产品,力求突破原材料海外垄断。 李兆敏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化的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的公司,推动医疗器械的进步,为患者提供更高端的产品,为我们国家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