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
当前位置:首页
> 经信专栏 > 县(市、区)经信要讯 > 县(市、区)经信要讯 > 海盐
海盐县建设“未来工业社区” 打通企业共富“最后一公里”
发布日期:2022-12-08 来源:各县市区经信部门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基本情况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海盐县秉承“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的理念,于2021年在县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进智慧湾“未来工业社区”建设,以“保姆式服务”聚焦破解企业招工难留人难、工业集聚区流动人口多且服务配套短缺、企业断链断供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设了“未来工业社区”e站通(智企连)场景应用,以数字化改革思维打通企业共富“最后一公里”,该应用已在浙里办和浙政钉上线,相关做法在省《数字化改革(稳进提质篇)》刊发并获得卢山副省长批示,并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系统地方特色应用目录和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

二、主要做法

(一)“工业社区”探索治理服务新模式。重构组织架构体系,变工业园区管理为社区治理,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延伸政府服务内容和触角,探索出党建赋能、社区主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工业社区治理新模式。成立智汇湾工业社区党委,下设社区党支部,将园区内的企业党组织纳入统一管理,实现社区和企业的无障碍沟通。联动社会资源,组建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的“三师”服务团,与社工组织合作,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劳动保障咨询等服务,与银行合作,为企业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等。通过企业共享共建篮球场、健身房、图书馆、咖啡吧等设施,逐步打造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绿色智慧、治理高效现代化产业园区。目前,“未来工业社区”服务辖区内工业企业1057家,涉及人员3.9万人,园区内企业党员和职工的社区意识、家园意识、归属感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不断增强,社区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成了企业招聘、留人的一大亮点。

(二)“智慧大脑”一屏打通企业痛点堵点。通过“未来工业社区”e站通(智企连)场景应用,集合思想领航、支部党建指导、疫情防控、战时集结、诉求快响等5大类、14项服务清单,企业可自助“点单”、实时发布信息和需求,平台即时推送、精准对接。比如:针对季节性用工,创新推出“共享员工”实现信息互通,解决用工需求1000余人。全量归集惠企政策,按“最小颗粒度”拆解18个部门条线政策,拆分出439条原子条款,按照“高新技术企业、出口企业、隐形冠军”等标签,实现“政策找企业”精准直达。通过空间规划、企业整治等数据定期预测,并结合招商信息进行“沙盘推演”,有效统筹土地资源,已腾退土地514.59亩,招引项目158个,计划总投资299.7亿元,其中500强企业3个。根据“星级评价”“未来工厂”“绿色工厂”等培育指标体系分类建立188家企业培育库,进行线上诊断,形成“一企一策”培育提升方案,开展对标培育企业。打通亩均大数据、“浙企有数”以及消防、化工园区、无疫工厂等管理系统,全量归集企业产值、利润、能耗等数据2000余项、120万余条,分类形成区域、产业、企业画像,开展完整体系评价并对异常情况进行自动预警。上线以来推送预警信息19128条,多跨协同进行风险处置,实现诉求处理全流程可查可追踪和全闭环管理。

(三)“产城融合”融出产业发展未来新空间。作为基层治理的新实践,“工业社区”模式探索了一条服务企业、群众的新路径,通过人、产、城的融合共生,有效破解工业社区治理难题。未来工业社区已经变成县经济开发区盘活园区资源、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角”之一,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成功引进氢能行业国际龙头美国AP公司、香港联胜、桐昆集团等项目,5G产业已招引安费诺永亿、安费诺嘉力讯、良信电器、威莱克、乘屹电子等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落户,形成5G高端产业集聚区。1-9月,169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77.65亿元,同比增长13.7%。

三、实施成效

(一)企业问题高效率解决。上线以来,累计为企业解决人才服务、政策咨询、生活保障、纠纷调解等各类诉求问题2500个;累计兑现助企纾困政策5.34亿元,惠及企业643家(次)。有效解决企业间厂房、设备等资源闲置问题,并重塑工业社区生产供给关系,推动区域迈向共同富裕。

(二)政府治理高效能提升。创新工作体系,推进协同治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预警预测,及时发现企业风险点,助力企业兼并重组、及时化解生产经营风险等问题2900余个,问题办结率达99%以上,群众满意率达100%,形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8月,县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57.79亿元,同比增长7.9%;通过达产履约模块,新增投资26.5亿元、产值90.9亿元。预计2023年底全区可腾退土地面积1100亩,入驻项目达产后每年新增产能200亿元、税收16亿元。区内已培育2家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专精特新类企业2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