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大关键,加快推动形成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格局,奋力打造数字经济高地。2021年,嘉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651.7亿元,2017年以来年均增长20.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3%,居全省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两化融合等指数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南湖、桐乡、嘉善入围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名单,试点示范走在全省前列。 1.工作举措 (1)聚焦数字经济体系化推进,推动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一是建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工作组”领导体系。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数字经济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在市经信局增挂“市数字经济发展局”牌子,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模式。二是制定“实施意见+配套文件+专项规划”发展蓝图。出台《中共嘉兴市委 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数字经济强市的实施意见》,以及《嘉兴市推进数字经济强市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嘉兴市数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制定5G、软件、集成电路等产业专项发展意见。三是建立“工作部署+信息通报+学习培训+考核督查”工作机制。不定期召开数字经济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和各专项工作组会议,建立主要指标任务月通报、重大项目和重点科研机构直报制度。将数字经济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全市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中心组学习、公务员知识更新、重点企业培训计划。 (2)聚焦长三角核心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数字产业量质齐升。一是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协同打造G60科创走廊大平台,加快推进嘉兴科技城、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等重大产业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南湖、桐乡、嘉善3个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在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助力下,全市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233.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41.3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梯队。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智能终端、智能光伏、智能微电机和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壮大。二是培育壮大企业群体。建立“雄鹰”企业、“链主”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系统构建“五企”培育体系。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市共有产值超百亿企业4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家,浙江省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家。中软国际、浙江中控、上海浦东软件园等软件龙头企业落户嘉兴,和达科技连续两年入选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名单,太美医疗入选2021年中国新经济准独角兽企业榜单。 (3)聚焦世界互联网大会红利承接转化,推动大会经贸对接力有效。一是高标准建设大会配套设施。始终坚持把办好大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仅用时6个月建成并启动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建成运行“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桐乡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开通,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专用通道的县级城市。二是高质量完成大会经贸合作对接活动。加大市级层面统筹协调力度,大力实施世界互联网大会嘉兴经贸活动、“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组建大会招商引资工作专班,成立由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带队的招商小组,形成全市百人招商团队,聚焦数字经济,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中科曙光乌镇智能计算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区域总部项目、宇视科技全球智能制造基地等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嘉兴。三是持续提升大会影响力。办好“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新技术新产品发布、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大会等活动,每年组织200多家企业参加资本“相亲会”、10多家企业参加人才对接会,带动资本和人才招引。 (4)聚焦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一是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实施《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稳步推进嘉善格半导体、云顶新耀等一体化和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二是持续深化重大项目招引。2017年以来,先后在嘉兴、上海举办加快推进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大会、上海·嘉兴周和上海·嘉兴城市推介会,累计签约合作项目212个。自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3年来,全市共引进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2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超亿美元产业项目158个,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居全省前三。三是深度开展产业链合作。推动企业参与上海商飞、中芯国际等长三角龙头企业产业链合作,推荐企业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助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2.经验启示 (1)坚持“筑巢引凤”,吸引高端要素加快汇聚。嘉兴以“全力建设接轨上海面向长三角的科创`桥头堡'”为目标,把嘉兴G60科创走廊作为全市科技创新主动脉,按照“一核引领、两翼联动、多点支撑”的空间架构,着力完善重要科技节点布局。依托嘉兴科技城、秀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湘家荡科创区、祥湖荡科创绿谷、鹃湖国际科技城、乌镇科创高地、天鹅湖未来科学城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吸引高端要素加快汇聚,近5年引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和海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175名、国家级高端人才501名、大学生37.8万名。 (2)坚持政策“输血”,加大重点领域帮扶力度。嘉兴注重建立“产业资金+产业基金+人才政策”帮扶机制。产业资金方面,市工信、科技、人才、服务业等财政专项资金均向数字经济领域倾斜。产业基金方面,全市形成百亿级政府产业基金,撬动千亿级社会资本,有力推动金瑞泓大硅片、敏实集团智能工厂等重大项目建设,并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募资。人才方面,积极扶持推进嘉兴学院设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学科;与中国电科集团合作,建立中电科乌镇基地、桃园数字产业谷和南湖研究院。 (3)坚持借势借力,构建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嘉兴注重发挥特有的区位优势,定位于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增长极,主动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加强互动、借势借力,通过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共建、项目招引推介等,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项目落地。如: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打造智能传感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打造跨行政区新型功能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打造泛半导体产业园。同时,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聚力推动“青嘉湖”产业链协同联动,积极引入“强链”“补链”“延链”企业落户嘉兴,进一步提升本地企业与周边长三角区域企业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