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威廉·拉佐尼克曾说:“历次工业革命,都是从车间开始的。” 从最初的机器换人,到之后的车间智能化改造,再到如今的未来工厂。车间变得越来越“聪明”。 浙江省经信厅最近公布2023年浙江省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和省数字化车间名单,嘉兴市2家未来工厂、9家智能工厂以及12家数字化车间上榜。 2020年,浙江率先提出“未来工厂”,并探索“未来工厂”建设。它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以数据驱动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变革,能持续推动生产运营智能化、绿色化、精益化、人本化、高端化升级,引领模式创新和新兴业态发展。发展至今,嘉兴已累计认定6家“未来工厂”、7家“未来工厂”试点,智能工厂35家、数字化车间40家。 让制造变智造,“未来工厂”来了! 提到“工厂”,总会联想到充满油污的车间、轰鸣笨重的机器。 事实是,随着数字技术和手段的加快应用,越来越多的工厂华丽转身为“未来工厂”。 广泛应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生产方式,以数据驱动生产流程再造,以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为基础,引领新智造发展的现代化工厂。 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几个前沿技术关键词叠加,展现了这样一个工厂——听不到机器轰隆声,看不到忙碌的工人,“聪明”的工厂已经能自己干活了。 “未来工厂”的未来感,究竟体现在哪里? 在新晋浙江省未来工厂的晶科能源(海宁)有限公司,人们或许能找到真切的感受。 自动化智能流水线正在高速运转,作业员们正在监控着生产线的运行状态和各项生产数据。“新建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电池、组件车间、仓储、环保设施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打造晶科全产业链智能光伏工业4.0系统。”晶科能源(海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电池生产车间,这里几乎没有员工。整个车间大概有300多台AGV小车正在进行智能搬运,从物料调配到封装打包入库,全面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高智能化生产线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采用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新模式,建立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产品的全套数字化企业生产平台,电池人工成本降低36%,生产效率提高32.5%,产品良率提升至99.65%。类似场景在“未来工厂”随处可见。 地处桐乡的桐昆集团聚酯纤维未来工厂,工人再不用为重物搬运烦恼:一个个丝饼从产线自动落到运输车上,沿轨道被送至包装车间,再经智能打包、张贴标签后,随传输车进入立体仓库。 当然,“未来工厂”的能量远不止于此。 戴上VR眼镜,进入双环传动数字驾驶舱“虚拟工厂”,眼前出现了整条运转的产线,机器状态、产品数据清晰可见。通过数字孪生、视觉技术等,企业把生产挪到“云”上,管理人员实时了解情况、实现远程操控。”桐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让未来工厂纵向连接人、机、料、信息,横向贯通设计、研发、管理、销售等端口,不断优化企业生产和组织方式。 从“制造”走向“智造”,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数字经济浪潮与新制造革命交织迭进,制造业企业“智造蝶变”随之席卷而来。 去年,嘉兴举行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推进大会,以创新开启智造,以智造支撑未来,全力推动嘉兴从“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创新强市”。嘉兴态度十分坚决,其主动锚定数字经济新赛道,积极培育新动能,不断构筑新优势,愈把“嘉兴智造”品牌叫得越来越响亮。 一个偌大的仓库里,不见拣货人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机械臂和一台台小车。存拣货物不再需要“拍脑袋”,而是点点鼠标,依靠“最强大脑”就能轻松完成商品入库、分拣、出库的全过程。 走进刚刚获评省智能工厂的亘美集团有限公司立体仓储区,22米高的立体仓库内,堆垛机正灵活地在高层货架巷道内来回穿行。完成定位取货后,堆垛机准确地将货物投放入IGV运输小车上。沿着既定轨道,运输小车向着仓库出入口前行。 “2号口001号托盘。”收到指令后,一辆AGV小车赶来接力。托盘上的二维码就是“对接暗号”。只见小车用摄像头轻轻一扫,系统判定准确无误后,小车随即完成货物拿取,而后将货物运送到车间。整个取货过程均由机器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 “未来工厂”对于用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减少,而是让产线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从以往的单一作业逐步转向多技能工作。 可以说,在未来工厂,人已经很少参与到生产过程了,在未来,人会更少参与生产。而人要做的,是不断升级智能设备。只有不断地改变,“未来工厂”才能迭代升级。 这两年,嘉兴全面实施“两化”改造推动“车间革命”,对标省“未来工厂”建设要求,着眼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 “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氢能、柔性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先进装备制造等未来产业,加快制造业数据驱动要素资源重组、生产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重构,聚力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企业群体。”嘉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打造新智造队伍建设过程中,嘉兴不断完善梯队培育机制,坚持推动行业龙头实施重大项目建设、骨干企业加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立“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三级培育体系。 嘉兴将以“未来工厂”培育为引领,深入探索企业形态重构、制造方式创新、要素资源重组,多层次、全链路、全方位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条在新时代继续致胜未来的新赛道。 由点切入,带动企业、赋能行业,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协同水平,正是未来工厂建设的目标之一。 从机器换人到智能化改造,嘉兴一直在探索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路径,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不敢转”“转不起”等现实问题。 已经建成和正在创建的“未来工厂”,多为细分行业龙头、领军企业,既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示范,还有能力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开发普适性、易复制、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 此前浙江省发布的《“未来工厂”建设导则》,也十分强调“辐射带动”作用。例如,未来工厂共分四大创建类型,作为协同共生链主型“未来工厂”,需向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创建行业示范头雁型“未来工厂”,要求向行业输出技术能力,而打造服务发展型“平台工厂”,则需具备服务延伸特征。 因此,“未来工厂”,不但有直接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有着积极示范意义。 杭州建设未来工厂的思路,就是要加快数字赋能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示范带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目标清晰:努力将杭州打造为全国智能制造领先城市和组织型制造先行城市。 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市近年来积极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引导企业聚焦“未来工厂”,带动更多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更新迭代,聚力提升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深度融合,千行百业因“数”而美、焕发澎湃活力。 …… 面对新一轮城市竞争,布局“未来工厂”建设,成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对标先进城市,嘉兴仍有差距。把“长板拉长”,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是嘉兴必须迈过的坎。当前,嘉兴以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为标杆,为整个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做出有益探索。 “未来工厂”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逐步改造和提升。“未来工厂”并不一定以大规模的硬件和软件投入取胜,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产业特色,分阶段达到自己的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逐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向新、向实、向未来。“智造”是大势所趋,谁能抢在前头就占得先机。嘉兴培育建设“未来工厂”,未来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