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经信专栏 > 工作动态
祝贺!嘉兴市入围国家首批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
发布日期:2024-12-13 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日,我市成功入围工信部2024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这是自上半年我市入选国家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之后,在制造业领域再次斩获综合类荣誉。2023年以来,嘉兴强力推动智造创新强市建设,工业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开启了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此次嘉兴作为全国首批20个城市之一、成功入围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类实践案例,必将成为一张集中展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成果的“金名片”。

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名单.jpg

一、综合质效不断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始终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5784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84.8%。桐昆控股集团等6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企业500强”,8家工业企业入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二是推进质量品牌提升。鼓励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一手推企业“创牌”,加快推进“从无牌到有牌再到名牌”步伐,一手打造“名牌”,设立嘉兴“名品”推广周,鼓励企业召开产品发布会。2024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项、534家“品字标”认证企业、浙江制造精品153项。正在迈向“品牌大市”。三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群体。全力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276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98家)—单项冠军(15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6家)”的梯度培育体系,2024年,拥有制造业领域营收超百亿企业16家、境内上市企业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列全国城市第19、地级市第5。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壮大光伏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物联产业,不断做强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1-10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44.6%,列全省第2。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十七大传统特色产业,实施“腾笼换鸟+工业上楼+两化改造”一体化系统性提升。1-10月,全市十七大重点传统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列全省第1。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前布局人工智能、未来能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氢能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全国前列。港区氢能、海盐核技术应用今年成功入选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累计达3个,列全省第2。

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培育一批全球研发中心。鼓励桐昆、新凤鸣、华友钴业、卫星化学、福莱特等总部企业深根嘉兴,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研发总部和区域研发中心,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达4876家,研发机构设置率73.9%,列全省第1。二是加快发展都市型工业。以中心城区20个都市型工业园区为主战场,谋划布局一批技术前瞻性、创新引领型的轻制造项目,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工业上楼”,打造一批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围绕氢能未来产业,全力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三是打造一批高精尖创新产品。2024年,全市新增工业新产品1446项、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66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53.3%,保持全省前2。近三年新创建国际、国家和省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08项,列全省第2。其中,2024年新增国家级、省级首批次新材料3项、10项,列全省第1。

四、数字绿色转型提质提效提速

一是“两化”改造成效明显。2022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两化”改造项目6890项,其中数字化改造4850项,绿色化改造2040项,完成节能量107.5万吨标煤,推动企业生产效率约提升15%,产品不良率约下降12%,全员劳动生产率约提升12%以上,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绿色工厂38家。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扎实。算力产业先发优势明显,全市已建智能算力规模达24E,占全省60%,其中,润泽信息港计划算力规模150000PFlops,是全国目前已建规模最大的高性能智算中心;“乌镇之光”超算能力全球前十,算力使用率超过60%,成为浙江唯一、全国第14个国家超算中心。三是数字产业发展稳步推进。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超过11.1%,列全省第2。培育数字经济营收百亿企业7家、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3家。成功打造省级数字产业集群核心区3个。

五、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一是加快惠企政策落地。近年来,我市相继开展“网格连企、暖心扶企”等系列帮扶活动,不断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增值服务,今年以来已兑付惠企政策资金22.1亿元。二是推动产业链融通发展。纵深推进“链长+链主”机制,开展“链群配”系列活动,帮助链上企业快速融入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解决企业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1-10月,全市开展对接活动79场,参与活动企业4522家,对接订单额度34.8亿元。三是助力企业降本减负。重点推进海河联运、光储一体、零工市场、链上伙伴、工人安居等企业降本增效九法,1-11月,全市为市场主体减负达275.7亿元,惠及企业2.4万家,四年(2021-2024年)合计为企业减负突破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