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范性文件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行政规范性文件
统一编号: ZJFC03-2025-0003 文号: 嘉经信技装〔2025〕47号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发文日期: 2025-06-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嘉兴市加快推进中试平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7-04 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政策解读>>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有关单位: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平台,我们编制了《嘉兴市加快推进中试平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执行。


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嘉兴市教育局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               

嘉兴市财政局                                  

2025年6月25日                             

                          

嘉兴市加快推进中试平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支撑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试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智造创新强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坚持需求牵引、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创新发展,分类有序培育建设一批中试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到2027年,全市中试平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培育认定一批功能定位清晰、技术优势明显、转化能力领先、运行机制合理、公共属性突出、建设模式多元的中试平台,基本实现“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累计创建浙江省中试平台4家以上,争创国家级中试平台1家以上;中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带动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3%左右。到2030年,中试平台体系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试验证能力更加成熟、运营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成效更加显著,有效赋能智造创新强市建设。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布局,构建多层次中试平台体系

1.锚定“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进行布局。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原则,在“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各细分领域加快打造一批中试平台。重点围绕纺织服装、健康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运用产品柔性制造技术,提升生产过程高效化、绿色化、安全化水平;围绕前沿新材料、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提升产品适配性、可靠性、稳定性;围绕氢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功能测试和算法优化,以数智化技术提升质量效率。(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和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主体,不再列出)

2.推动政府牵头建设一批。各地要围绕主导产业明确中试平台建设规划,重点在高新区、经开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布局一批中试平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鼓励采用“政府引导+国资牵头”的模式,通过委托第三方运营、引导高校院所参与、鼓励社会资本跟投等多种方式,建设中试平台。(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3.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一批。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开放自主建设的中试平台,用富余的中试能力提供对外服务,促进资源高效利用。鼓励企业搭建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实现显著技术突破、批量稳定生产,形成质量竞争优势。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中小企业开放仪器设备等资源,实现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4.支持高校院所提升一批。支持现有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科研院所依托自有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人才团队等科研资源拓展提升中试能力,为地方产业提供综合性的中试服务。加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常态化推进技术创新(专利)成果与产业精准对接活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5.引导专业机构发展一批。引导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专业能力较强的专业机构利用自有检验检测设备,打造一批行业领域的中试平台。重点聚焦细分行业、特殊应用场景等共性发展需求,提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试服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

6.梯度培育完善体系架构。构建嘉兴市中试平台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梯度建设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中试平台,争取更多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库。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中试平台,在省级资金补助的基础上,根据设备投入的一定比例统筹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500万元支持。制定评价细则,对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中试平台,每个给予100万元的奖励,3年内最多奖励一次。(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二)提升硬核能力,优化中试转化核心架构

1.支持多主体协同布局。支持政府国资、科研院所、企业、机构等多个主体联合共建中试平台。探索共同出资分担中试费用等机制,明确各方的投入、知识产权归属和转化收益分配比例份额,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升中试创新服务效能。(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

2.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大力推动中试平台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商业化服务,鼓励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主任(总经理)负责制,提高决策效率。鼓励开展政企合作,加快提升复合型服务能力。强化“造血”机制建设,推广“中试+投资+孵化+基金+场景”运营模式,探索通过服务收入、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投资回报等多种方式反哺支出,逐步形成商业模式。(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中试平台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引导中试平台建立专利池。实行科技成果归属保障机制,对在中试平台开展工作完成的创新成果,鼓励按照“谁投入谁获益”原则,依法确定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

(三)拓展服务功能,打造产业协同赋能生态

1.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引导中试平台提供成果验证、样品试制、工艺放大、小批量试生产等市场化服务。支持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研发、中试并产业化的创新产品申报省级工业新产品、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和各级首台(套)产品。支持推动中试产品规模化量产,帮助链接推荐优质代工企业,精准匹配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等,快速实现产品量产。强化成果推广应用,鼓励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2.拓展检验检测服务。支持平台组建专业检测团队,发展一批具有CMA、CNAS等资质的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平台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增强中试验证、计量检测、质量认证能力。鼓励平台发布跨领域检测服务清单,对外开展检测业务并按市场化标准定价。(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

3.加速科创企业孵化。推动中试平台针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拓展提供技术研发、设备租赁、场景应用、市场对接、投融资推介、咨询培训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培育更多优质科创企业。支持中试平台发挥企业孵化功能,鼓励中试平台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建立技术转移转化常态化对接机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

4.优化资源共享机制。支持中试平台联合优势科研和中试力量组建中试联盟,加强信息汇聚、人员交流、产业协作,促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鼓励中试平台建设中试资源管理和服务网络平台,广泛汇聚并发布中试成果、企业需求、服务能力、解决方案、政策资讯等信息,推动信息交互交流、设施共用共享、产业链对接协同,实现中试资源精准对接和高效配置。(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四)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平台发展基础支撑

1.创新金融要素供给。引导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中试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对平台融资加大支持力度。用好政府产业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等多种财政手段支持中试平台发展。深化推广科创金融贷款系列金融产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2.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坚持内培外引,加强中试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中试平台与高校院所联合育才。探索院校、企业、平台中试人才“互聘共享”,推进专业人才有序流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中试人才,享受当地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深化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善于解决复杂中试问题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

3.优化政策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合理优化中试平台和中试项目备案以及环评、能评等审批流程,强化用能、用地、排污等要素保障。生态环境部门、应急部门应提前介入项目指导。根据工业企业项目应急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低风险项目采取事后监管,减少检查频次。针对新材料等特殊领域,在确保中试项目安全、环境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度简化审批手续,避免简单套用产业化项目要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嘉兴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专班协同各部门、各县(市、区),加强统筹规划和系统布局,及时协调解决中试平台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强化宣传示范。积极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试平台建设创新示范经验,及时总结中试平台建设成功经验,宣传提升中试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营造有利于中试平台发展的良好氛围。强化跟踪问效。加强对中试平台培育建设对象跟踪管理,建立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应用。

本实施方案自2025年7月25日起施行。